事件起源于一档篮球播客节目,主持人问到关于联盟超级巨星对球队影响力的问题时,迈尔斯以勒布朗·詹姆斯为例展开论述,他表示:“勒布朗是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的职业生涯成就无可置疑,但当我们讨论‘即时影响力’时,即便是他,在2003年以高中生身份被骑士队选中时,也未能立刻将一支垫底球队带入冠军争夺者的行列,骑士队在他新秀赛季取得了35胜47负的战绩,较前一年有了显著提升,但并未进入季后赛,这恰恰说明了一个观点: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高中生球员,能够仅凭一己之力,从第一天起就彻底扭转一支球队的乾坤,这是一个过程。”
这段原本侧重于球队建设逻辑的评论,被部分媒体和社交媒体账号提炼后,变成了“迈尔斯称詹姆斯无法立刻改变球队”,从而引发了詹姆斯球迷的不满。
迈尔斯在风波发酵后迅速联系了包括ESPN在内的多家媒体进行澄清,他语气诚恳地表示:“我需要非常明确地说明:我那句话的目的绝不是,也从未想过要‘黑’勒布朗,如果你听了完整的采访,我的本意是赞美他的成长轨迹以及他最终达到的惊人高度,我的论点始终围绕着‘耐心’和‘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这与勒布朗本人有多伟大无关,他恰恰是经历了初期磨练后,最终统治联盟的最佳范例。”

迈尔斯的核心观点——“从未有过高中生一来就扭转乾坤”——在NBA历史上有着充分的数据支持。

自1970年代摩西·马龙开启高中生进入NBA的先河以来,直至2006年联盟禁止高中生直接参选,其间涌现了众多天赋异禀的球员,如凯文·加内特、科比·布莱恩特、特雷西·麦克格雷迪、德怀特·霍华德等,他们最终都成为了联盟的招牌巨星和名人堂成员,回顾他们的新秀赛季,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适应期和球队的成长阵痛。
这些案例均表明,即便天赋强如詹姆斯,也无法在入职第一天就单枪匹马地将一支鱼腩球队变成总冠军竞争者,球队的成功需要管理层的合理运作、教练组的战术打造、角色球员的补充以及核心球员自身的成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迈尔斯的观点在当今联盟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自2006年起,NBA规定球员必须年满19岁或至少离开高中一年后才能参加选秀,这导致了“one-and-done”(打一年大学比赛就参选)现象盛行,像蔡恩·威廉森(Zion Williamson)、凯德·坎宁安(Cade Cunningham)这样的新秀,被球队和球迷寄予了“拯救球队”的厚望。
现实往往骨感,即便是公认的即战力新秀,如2021年的状元坎宁安,其所在的底特律活塞队当赛季仅23胜,联盟垫底,2023年状元维克多·文班亚马(Victor Wembanyama)天赋历史级,但马刺队依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重建赛季。
迈尔斯在采访中也谈到了这一点:“现在的球迷和媒体环境追求即时满足,一个孩子今天被选中,明天就被期待成为救世主,但这不公平,也不现实,我们对年轻球员需要有多一点的耐心,对球队的建设过程也是同样,勒布朗的故事之所以传奇,不在于他第一年就赢了所有,而在于他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最终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和持久性。”
或许,迈尔斯事件反而让人们有机会再次审视勒布朗·詹姆斯职业生涯的非凡之处,他的“未能立刻扭转乾坤”恰恰是其传奇性的一部分,他没有加入一支豪门,而是选择在家乡球队从零开始,经历挫折,不断进化。
他在骑士一期,花了几年时间将球队带进总决赛;在迈阿密热火,他学会了如何与另一位超级巨星共存并赢得冠军;重返骑士后,他为克利夫兰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总冠军;在洛杉矶湖人,即便在生涯后期,他依然能率领球队登顶,他的整个生涯就是一部不断学习、适应和最终征服的史诗。
迈尔斯的言论,剥去被误解的外衣,其实是对这种“过程”的尊重,他作为勇士队的掌舵人,亲眼见证了斯蒂芬·库里从“玻璃人”到两届MVP的蜕变,见证了勇士队从一支中游球队到王朝的建立,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和远见的过程。
这场小小的风波最终在迈尔斯的快速澄清下得以平息,但它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空间,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段脱离语境的发言很容易被放大和曲解,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对立。
鲍勃·迈尔斯的本意,是分享他作为球队管理者关于团队建设和球员发展的专业见解,而非针对任何球员的个人攻击,他对勒布朗·詹姆斯历史地位的尊重是明确的,而他关于“高中生新秀无法立即改变球队命运”的论述,更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客观篮球观点,与球员的最终成就无关。
这提醒我们,在消费体育新闻时,更需要倾听完整的叙述,理解语境,从而进行更有建设性的讨论,勒布朗·詹姆斯的伟大,早已无需通过任何人的只言片语来证明;而篮球运动的规律,也不会因外界的热切期望而改变,天才需要土壤和时间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这是NBA亘古不变的真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